三部門官員共話應對生態環保新挑戰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既要經濟發展,又要青山綠水,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心聲。19日,由新華網主辦的“2015‘碧水藍天’中國環保高峰論壇”上,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環保部規劃財務司司長趙華林、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巡視員石秋池就中國如何應對生態環保新挑戰談了各自的看法。
到2025年基本建立綠色制造體系
“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但是工業發展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工業仍然是消耗能源資源和產生排放的主要領域。”高云虎說,“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把工業綠色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高云虎透露:“我們正在組織編制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方案,要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專項技術改造,開展綠色低碳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水平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防治專項計劃。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建立起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綠色制造體系。”
高云虎說,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既要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也要積極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同時要努力提高綠色產品質量,擴大綠色產品供給,提升綠色產品在大眾消費領域的競爭力。統籌考慮企業節能、節水、節電及減排治污成本,大力推動及時先進、節能環保效果突出,應用前景廣闊的綠色工藝和裝備,加快實現綠色生產,引導綠色消費。
從污染物總量控制為主向環境質量改善轉變
“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了關鍵時期,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現在我們要靠改革和創新。”趙華林說,“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空氣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這都是經濟新常態帶來的變化。環境和經濟發展,既是矛盾的又是對立統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速度決定了環境保護的程度。”
在經濟新常態下,趙華林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要實現“從污染物總量控制為主向環境質量改善轉變”“從控制污染物的增量為主向削減存量為主轉變”。
同時,趙華林提出,保護生態環境一是要用法律守住底線,要建立規范、嚴密的環保法治體系;二是用制度劃清邊界,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三是建立全面有效、標本兼治的環境管理體系;四是用政策催生動力,建立改善環境質量的政策支持體系;五是用公民權利激發環境活力,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事情,要讓老百姓有知情權、參與權。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轉變用水方式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生產之要。石秋池介紹,國務院近期印發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05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正在以水為核心,對生態保護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
“國家將以總量控制為核心,推進用水方式的轉變。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最重要的目標是轉變人們的用水方式和用水思維。”石秋池說,“轉變用水方式、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污水排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家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最新要求,就是要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資源付出的代價。”
石秋池表示,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落實到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等各項工作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環節中,通過優化城市水系格局、統籌防洪排澇、改善環境、供排水格局、生態與景觀,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變成一個個政府的工作目標和指導思想,變為安全、宜居和人水和諧的優美環境。
- 聯系我們
-
-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086-0510- 企業郵箱
251677379@qq.com -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